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
當靶材企業創始人文宏福攜技術突圍夢尋求產業承接地時,韶關以“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服務讓他安心于實驗室。
他說,歐萊新材的敲鐘上市證明了粵北山區也能孕育出產業鏈“隱形冠軍”。
當工程師羅向軍義無反顧跟隨團隊南下韶關時,當地政府用“圍墻外的事政府全包”的承諾,讓企業快速投產。
他說,在大城市你可能只是萬分之一,但在這里你就是絕對焦點。
當學科帶頭人伍源選擇“逆行”——從沿海都市到粵北山區時,粵北人民醫院立刻兌現“全力發展心臟外科”的承諾。
他說,這里有更多讓人才挑大梁的機遇,也是個宜居宜業的好地方。
他們的故事交織成韶關“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的鮮活注腳,也折射出了韶關的引力所在:臨近大灣區的成本洼地、無微不至的營商環境、山清水秀的宜居城市。
韶關城區。李宇強 攝
當下,韶關擁有華南地區唯一的國家數據中心集群,韶關鋼鐵、有色金屬、機械鍛造等傳統優勢產業和大數據、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先進材料、低空經濟等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為青年人才提供了廣闊舞臺。
為吸引和留住人才,韶關推出“百團千才萬匠”人才政策,設立“南嶺團隊”“丹霞英才”“韶州工匠”三大引育項目,最高給予千萬元科研支持與百萬元個人補貼。持有“丹霞英才卡”的人才,更可享受人才公寓、子女入學、醫療綠色通道等11項專屬服務。
韶關正向全國英才拋出“繡球”。4月26日,“百萬英才匯南粵”N城聯動春季招聘活動將在成都、長沙、南京舉辦,韶關攜545個優質崗位奔赴三城,涵蓋人工智能、軟件與互聯網、生物醫藥與健康等新質生產力領域,百萬年薪崗位虛位以待。
從人生的第一筆貸款
到科創板的上市鐘聲
2024年5月9日,當歐萊新材登陸科創板的鐘聲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回蕩,董事長文宏福的視線穿越時空,看見1987年那個南下廣東青年的身影。
歐萊新材登陸科創板。
材料學碩士畢業后,文宏福進入中國五礦從事靶材的進出口業務,這段時間里他看到了國產濺射靶材行業的困境。“中國的靶材長期依賴海外進口,國內的半導體芯片、半導體顯示行業發展一度非常緩慢。”從這時起,他的心中就埋下了擺脫靶材進口依賴的種子。
2010年,文宏福沿著廣深高速尋找產業轉移地,在韶關高速路口與丈量土地的政府人員偶遇。“這個戲劇性的開端注定了我們與粵北山城的緣分。”文宏福回顧產業轉移歷程時感慨,當年,珠三角電力緊張時期,企業為突破發展瓶頸開啟北上征程,最終在韶關這片當時尚未通高鐵的“產業生地”扎下根基。
從最初空蕩的開發區到如今現代化產業園,從傳統基建到高鐵新城崛起,企業15年發展軌跡與韶關城市升級同頻共振。文宏福說,選擇韶關并非依賴特殊資源,而是看中其“辦事效率高、營商環境優”的政務生態。
文宏福仍記得,人生的第一筆貸款就是在韶關。
當時,土地權屬不清的“歷史包袱”成為歐萊融資的攔路虎時,政府部門用一場“銀企對接會”帶動了創新鏈與資金鏈的深度融合。中國銀行韶關分行基于核心專利的技術儲備,最終給予其1000萬元信用貸款,不僅解了燃眉之急,更讓企業看到地方政府培育硬科技的決心。
在城市與企業的雙向奔赴中,文宏福在韶關熬過了一段難忘的技術突圍攻堅戰。“從扎根韶關開始,我們就下定決心要解決濺射靶材的‘卡脖子’問題。”2013年,公司進一步將大尺寸半導體顯示用濺射靶材的研發作為戰略主攻方向,致力于攻克技術難度大、用量大的市場領域。
文宏福(右一)。
“公司成立的前幾年基本沒有營收,每年還要投入上千萬元。”作為技術路線的掌舵人,文宏福著急得頭發都白了。“那段時間夢里都還在做實驗,醒來一看發現鍋爐里空空如也,材料都蒸發了,急得要掉眼淚。”文宏福回顧研發階段的困難時感嘆,一次實驗就是幾十萬元的成本,相當于小縣城的一套房。
上百次的實驗、數千萬元的投入,歐萊新材在2015年成功研發出大尺寸半導體顯示用濺射靶材樣品,但客戶只給了歐萊新材一次測試的機會。“這個行業不允許失敗,必須一次性成功。”文宏福說,下游廠商的生產線動輒百億元的投資,每次停下生產線配合測試樣品,就需要承擔不小的經濟壓力和風險。
好在,歐萊新材的靶材樣品順利通過了產品認證。其平面銅靶逐步通過京東方、華星光電、超視界G10.5和G11等目前全球最高世代產線的產品認證,覆蓋國內半導體顯示面板最高世代產線的幾乎全部客戶。最終,歐萊新材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并成為韶關27年來首家新增A股上市公司,以市值超40億元的成績登陸科創板。
“過去10多年里,一根旋轉ITO靶材和鉬靶材的價格都曾高達100萬元。”文宏福說。然而,當國產高性能濺射靶材投產,外企的“溢價”不復存在。如今鉬靶材和ITO靶材的價格僅為原先的十分之一左右。這一價格下降的變革,使平板顯示器和平板電視機等曾經高昂的消費電子產品能以更親民的價格進入尋常百姓家。
談及未來,文宏福說要繼續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民生福祉,在材料領域的關鍵技術上逐步實現超越。這份底氣源于十余年自主創新的積累——截至上市前,公司已構建134項專利的“護城河”,核心技術自主化率超90%。
如今,60歲的文宏福站在韶關的研發中心頂樓,眼前既是韶關新材料領域的星火燎原,也是一個知識分子報國夢的落地成真。“材料人的戰場在升級,但知識報國的初心從未改變。”
“這里交通方便,去廣州高鐵才50分鐘。這里山清水秀,青菜都格外清甜,生活的幸福感很高!我們將來還要招100名博士到韶關來。”如今,文宏福這個土生土長的河南人已然成為了韶關的“代言人”,不僅常年扎根于韶關,更不斷招攬人才來韶關。
當下,歐萊新材在珠三角、長三角都有布局。“做材料領域需要靠近客戶。但韶關是我們最重要的生產、研發基地。”文宏福說,歐萊明月湖半導體材料產業園項目已提上企業投資計劃議程,計劃于今年年內開工建設。未來,這里將成為歐萊的核心研發基地。
“圍墻外的事政府全包”
助他專心實現技術突圍
1997年,剛剛起步的中國電子產業仍然薄弱,高端電極箔100%依賴日本進口,售價高昂。東陽光的前身橫店機電集團下決心轉型,全面轉產西安交大研發的電極箔生產技術。
此時,西安交大實驗室的日光燈下,23歲的羅向軍盯著燒杯,耳邊回響著導師的話:“去橫店吧,那里有咱們學院的成果轉化項目,需要技術員去穩定生成和改進優化。國產電極箔要靠你們這代人破局。”導師的推薦,讓他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是去體制內圖安穩,還是投身于產業浪潮中。
羅向軍(左)。
“當時,西安交大研發的鉻酸生產鋁箔的技術成功填補了國內的空白,橫店機電集團投資的中試產線大獲成功。”在導師的建議下,羅向軍最終奔赴橫店,開啟技術突圍的工程師生涯。一年多后,彼時東南亞金融風暴影響下,生產處于淡季。東陽光公司決定趁此機會南下到更適合電極箔生產的韶關地區。
一路翻山越嶺,穿越粵北群山的迷霧時,羅向軍未曾想到,這場遷徙將改寫中國電子材料產業的版圖——25年后,乳源成為了世界最大的化成箔生產基地。
當大巴停靠在乳源廠房邊上時,羅向軍還以為是到了服務區。“天剛蒙蒙亮,周圍都是山。這里是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山區環境并沒有影響項目的進度。當年財政相當困難的情況下,乳源舉債1500萬元架設水電管網,以“圍墻外的事政府全包”的承諾,讓企業僅用8個月便建成現代化廠房。
偏遠的環境并沒有讓羅向軍退縮,他一頭扎進產線調試設備,投產的關鍵時期,經常睡在設備邊上。“那時候老板、同事們一直守在一線。基本上都干到凌晨。”
1999年,東陽光首條國產化電極箔產線投產,價格僅為進口產品一半。客戶提著現金在車間外排隊的盛況,讓剛畢業的羅向軍對公司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那時候廠里的情景就像我們小時候排隊買爆米花。”
這也是瑤鄉小城第一次感受到“技術紅利”的沖擊波。國產電極箔雖填補空白,但基礎材料的研發沒有盡頭。外企仍憑借硫酸體系技術壁壘,牢牢掌控高端市場。同時,鉻酸工藝帶來的環保壓力也讓企業必須轉型。
羅向軍。
“每年都有困難,研發其實就是不斷地突破瓶頸。”當時,羅向軍帶領團隊日以繼夜泡在實驗室中嘗試了數千種配方。最終他們發現了一種添加劑,將硫酸體系的蝕刻均勻度大幅提升。
2005年的某個清晨,羅向軍如往常一樣趕去查看實驗數據。當看到實驗報告里的數據指標大幅好轉,團隊歡呼聲驚飛了山間的鳥兒。“那天的早飯格外香。”羅向軍回憶道,這項技術讓產品性能比肩外企。
20多年來,東陽光生產的鋁電極箔性能對比當年已然是天翻地覆的變化。羅向軍帶領團隊開發電極箔腐蝕廢液綜合利用技術,實現節能減排收益2200萬元/年,使公司成為電極箔行業內唯一徹底解決環保問題的企業,為公司的穩定生產和持續增長奠定基礎。
乳源東陽光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我們現在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化成箔生產基地,產品出口世界各地。”看著廠房里持續滾動的設備,羅向軍滿臉自豪。從西安實驗室的原始數據,到乳源山間的專利墻——這段跨越1500公里時空的產業發展,造就了中國電子材料領域的“隱形冠軍”。
如今,在乳源生活了20多年的羅向軍已經習慣了當地的綠水青山。
“在乳源自來水可以直飲,空氣更是好,一年四季沒有霧霾,上下班通勤時間只要10分鐘。現在真到大城市反而覺得壓抑窒息,不習慣了!”在乳源東陽光園區的晨光中,新一批工程師仍在廠房中調試做著實驗。
群山深處,中國智造的故事仍在續寫。
引才承諾立即兌現
他在粵北打開“心門”
手術刀劃開胸前切口,手術燈照亮跳動的心臟。無影燈下,伍源的額角沁出汗珠。他用主動脈根部擴大術,成功疏通重度狹窄的心臟“心門”。
這場手術發生在2023年11月,是粵北地區首例Y形主動脈根部擴大術。如果時間往前再推半年,患者只能連夜轉診廣州。
如此改變,只因當年6月,粵北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迎來了一位學科帶頭人伍源。在職業生涯的“黃金期”,他選擇“逆行”——從沿海都市到粵北山區。
2008年,伍源在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結束了本碩連讀。那時,廈門的海風正掀起醫學發展的浪潮。從未見過大海,想去海邊城市的他,選擇加入廈門市心臟中心。
“心臟外科手術基本功很重要,沒法速成。”伍源說,個人成長像玩闖關游戲,只有掌握所有技能才能擊敗關底BOSS,“這是一個需要慢慢沉淀的過程。”在廈門的15年,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完成了從醫學生到專家的成長。
2017年,35歲的他被醫院聘為副高專家,成為院內最年輕的副高專家和碩士生導師。事業蒸蒸日上的背后,一場改變人生的抉擇正悄然醞釀。
600公里外的粵北人民醫院,心臟外科陷入了發展困境。這所百年老院早在1987年就開展了第一例心臟手術,這樣的成就放眼全國都算早。可近年來,國內心血管外科界在微創、大血管等領域正在飛速發展,科室在這些方面仍然原地踏步。
轉機在2023年初,伍源的同窗兼室友——粵北人民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李定云,把伍源的簡歷傳給了院長龔小倩。
龔小倩一眼就認定了伍源,認為這就是符合科室發展的最佳人選,并迅速拋來“繡球”。
“那段時間,院長多次與我通話,每次都在半小時以上。”伍源回憶,院長詳細地介紹了醫院情況,表達了全力發展心臟外科的決心,“她讓我看到韶關對人才的渴望”。
這個邀約激起了伍源內心深處的抱負,也展開了長達半年的家庭“拉鋸戰”。
身為湖南邵陽人的伍源,更懂粵北百姓的困境:每年近千例心臟重癥患者輾轉外地求醫,費用往往難以承受。兒女雙全的伍源,來到韶關意味著“拋妻棄子”。在多次家庭內部會議后,同為醫生的妻子也支持了伍源的決定。
2023年6月,初到韶關的伍源,面對的是并不滿當的器械柜——傳統開胸手術器械占比超80%,而微創所需的手術器械及耗材仍是空白。
好在院長立即兌現“全力發展心臟外科”的承諾。當手術器械不好用時,醫院進行全套更換;當需要引進腔鏡器械和耗材時,醫院迅速開啟采購流程;隨著手術量的增加,醫院還準備為心臟外科新設手術室……
從主動脈夾層孫氏手術到微創瓣膜置換,再到Y形主動脈根部擴大術,伍源帶領團隊一路“開掛”。至今,伍源已開展十余項粵北地區首例心臟手術,填補了當地多項技術空白。
“來韶關快兩年了,這里的山清水秀讓我一見傾心。”伍源說,工作之余,他去領略了丹霞山的壯美、南水水庫的澄澈。
韶關是山清水秀的宜居城市。
這座城市多文化融合的特質也讓他倍感親切,“飲食融合了粵、湘、贛風味,人們熱情包容,生活成本又低,確實是個宜居宜業的好地方。”
伍源來了后,2024年心臟外科的手術量比兩年前增長30%。今年,粵北人民醫院拿出100萬元年薪、300萬元以上科研經費和全鏈條人才培育平臺,誠邀創傷中心和醫學研究中心的領軍人才。
“百萬英才匯南粵”的政策紅利,正在這片青山綠水間轉化為民生溫度。
采寫:南方+記者 范永敬 葉志強
圖片:受訪者供圖(除署名外)
欄目統籌:伍青 何雪峰
上一篇:乳源瑤族自治縣大型招聘活動啟動,歐萊新材董事長文宏福出席并發表講話
下一篇:沒有了!
24小時免費咨詢
請輸入您的聯系電話,座機請加區號